中国美术家网--中国美术家唯一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大学生

紫砂网

北京

山东

湖南

上海

江苏

海南

重庆

天津

河北

河南

山西

陕西

甘肃

宁夏

黑龙江

新疆

内蒙

吉林

辽宁

湖北

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浙江

西藏

四川

福建

江西

香港

澳门

台湾

安徽

总站首页  美术论坛  名家导航  艺术资讯  美术展讯  艺术机构  书画家名录  艺术家  网站相册  在线销售  名家画廊  名人访谈 
画院画廊  精品画廊  网络电视  名家展销  名人印鉴  美术史论  本站收藏  艺术院校  艺术流派  鉴赏常识  各地书画院  友情联接 
网站建设  评论家说画  网上美术馆  本站组委会  市场风云录  写生基地  美协联谊  法律顾问  扇面大展 

    本站艺搜

简体版


岁月无声 八十回眸——中国美术馆将办油画大家蔡吉民个展


上传时间:2010年11月03号 【关闭】【返回

 “岁月无声——蔡吉民油画艺术展”将于2010年12月17日至2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著名油画大家蔡吉民先生已经八十高龄,这个展览不仅是他从艺六十年的一个总结,也是对他兢兢业业的教育生涯的回顾。

  蔡吉民先生1956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受教于著名油画家肖锋、全山石、汪诚一、费以复、庄子曼、于长拱等名师,1961年后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三十年,是湖南省第一代美术教育家。1991年蔡先生退休,多年的教育生涯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很多活跃在美术界第一线的艺术家都曾受惠于他生动的课堂教学。与此同时,他的艺术创作也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油画《刘昆和他的徒工》入选1964年第四届全国美展,油画《洞庭渔歌》参加了1980年湖南省美展,油画《编织西兰卡普的老人》、《倚窗的女子》、《缫丝女工》、《文工团员》、《穿灰绒衣的女青年》等作品参加了历届湖南省美展并分别发表于各类画册和艺术期刊,油画《仁》1991年曾赴美展出……

  但是,正如蔡吉民先生一生钟爱的“水”的主题一样,他的性格也是温润如水却又一往无前。积累够了,才情自然要被激情点燃。他开始新一轮的长征,足迹遍布祖国大地,把视野从教学中惯常要画的芸芸众生逐渐转向了都市与自然。从朱家角温婉精致的小桥流水,上海奔涌不息的黄浦江,到山东磅礴大气的海景,从长沙的寻常街景到北京的静谧胡同,他随身带着画箱,把写生融入创作,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已经八十整的蔡先生,今年6月让女儿开车一个多月,辗转在舟山群岛,画出一批笔力老辣而又气息清新的新作;今年9月,他又跑到海拉尔呆了半个月,创作了一大批草原风景画。每一个和蔡先生聊天的人,都会折服于他旺盛的精力和深刻的艺术洞察力。

  这次展览一共展出七十幅蔡吉民先生的油画作品,涵盖了他不同时期、不同题材和风格的艺术创作。其中既包括他1960年代以来创作的人物肖像,也有1980年代以来创作的风景绘画。蔡吉民先生接受了苏派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的训练,又承继了浙美以色彩进行塑造的特点,将自己的写生创作实践过程总结为“观察,发现,感受,表现”四个阶段。他说,“好的写生创作并不是去模仿、复制对象,不是练笔,而是有个对对象概括提炼的过程,既要观察自然,又有主观的体验并进行再创作,要以形写神、写意。”

  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认为蔡吉民“针对中国写实油画对色彩的忽视,着重研究造型与色彩的关系,以使形与色有机融合,力求以色造型”,创作出了一系列“画面整体感强,画风大气”的作品。蔡先生的老师汪诚一先生也评价他的作品说“直面生活,相信视觉的真实,并从中发掘现实中的艺术元素,表达自己的实际感受,从而赋予作品以最可信的真实内涵,这是人们在那些脱离现实生活,制造所谓风格的作品中永远找不到的东西。”

  展览开幕的同时,组织方也发布了蔡吉民先生的个人画册,收录了他过去六十年创作的主要作品以及他的老师、家人、弟子的相关评论。

 人物特写:

  写实绘画坚守者

  蔡吉民:现场写生油画的探索者

  在油画界,蔡吉民是一个异数:尽管在湖南的油画界他德高望重,桃李满湖湘,但却一向以低调著称,从没有想过要出大名、办大展,甚至连办个人展览的想法也不曾有过,在家人、弟子们一再催促下他才想起给自己漫长的艺术生涯一个小结。.
  .
  八十耄耋,未为晚也,从1956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算起,蔡吉民先生已经坚持五十年创作不缀,1961年后又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三十年,是湖南第一代美术教育家。痴心艺术的他一向不关心名利,而是不断的以新的创作来完善自己的艺术生命。油画《刘昆和他的徒工》入选1964年第四届全国美展,油画《洞庭渔歌》参加了1980年湖南省美展,油画《编织西兰卡普的老人》、《倚窗的女子》、《缫丝女工》、《文工团员》、《穿灰绒衣的女青年》等作品参加了历届湖南省美展并分别发表于各类画册和艺术期刊,油画《仁》1991年曾赴美展出……但是,已经满头白花的他还是停不下来,仍然带着油画箱,满怀对艺术的赤诚坚持创作,足迹遍布祖国大地。.
  .
  写生就是创作.
  .
  就像那个时代的多数艺术家一样,1956年到1961年蔡吉民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接受的苏联式油画教育,通过严谨的素描和大量的油画造型练习打下了创作的基础。那个时代他们能接触到艺术信息相对单一,有限的国外展览主要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交流展览项目。1956年门采尔的素描展在上海展出时,他就跟着老师去观摩学习,给他很大的教益。.
  .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当时的创作强调题材先行,因此他主要的精力用在流行的主题性创作——反映革命历史、工农兵工作生活的作品——上,这个阶段他创作了不少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作品,如参加了1964年全国美展的《刘昆和他的徒工》、1975年创作的《毛主席在前敌委员会上》以及1977年创作的《你办事,我放心》,可惜这些作品的原作已经散佚,只留下部分作品照片。.
  .
  那时候的教学、创作常常受到政治运动的干扰,他就尽量挤出时间进行一些创作,比如1975年他和工农兵学员一起下乡到湘西偏僻的农村里开展“农业学大寨”的工作。白天除了用一部分时间为学生上人物、风景写生和毕业创作课,大部分时间和社员一起下田干活,晚上还要开会学习文件,开办农民夜校。尽管需要饿着肚子和农民一起劳动和宣讲文件,想起幼小的女儿和家人也让他暗自落泪,可是他还是爱一大早就到附近写生,画一排排吊脚楼、身着麻裙的苗寨姑娘、淳朴的农民、猎手,还一边辅导学生的毕业创作。.
  .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展览进入中国,蔡吉民接触到更多印象派的展览,一向对色彩比较敏感的他,不断从中吸取养分,从肖像画转向了更为广阔的风景画的创作。.
  .
  不过他最重要的变化还是越来越重视写生创作。我国油画界长期把写生和创作分开,认为写生是准备阶段,是习作,这主要跟传统的题材决定论有关,创作之前要去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然后设计构图再正是创作,所以写生就成了搜集素材的方法或者说基础训练了,可是1980年代以后蔡吉民逐渐体会到写生也可以成为创作,也是艺术家创造性的一种体现,“好的写生创作并不是去模仿、复制对象,不是练笔,而是有个对对象概括提炼的过程,既要观察自然,又有主观的体验并进行再创作,要以形写神、写意。”.
  .
  以前在学校教书,主要是在室内画人物肖像、人体一类,基本是在课堂上对着模特和学生一起画,这以后蔡吉民就常常到户外,直接对着现实中的树木、河流创作,他说自己基本还是延续写实绘画这一条路,但更加重视色彩表现力,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认为“针对中国写实油画对色彩的忽视,他着重研究造型与色彩的关系,以使形与色有机融合,力求以色造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风格。.
  .
  现场写生绘画的新路

  写生,按照古典学院派的观点,是艺术创作的辅助手段,不是独立的艺术创作。近年来才随着风景油画的发展让人们的观点有关改变,于是有不少文化单位邀请画家们四处写生,但这类活动时间短促,有的画家更是偶尔为之,极少有人像蔡吉民这样常年持续进行现场写生创作。.
  .
  对他来说,画画是他的生命,为了写生,蔡吉民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他出门画画的常常打开画箱就画四五个小时,一般人都坚持不下来,但他却习以为常。一个意外的成果是,对现场写生的坚持也锻炼了他的身体,在上海的时候他可以从外滩一路走到淮海中路国泰大戏院那里,后面跟着的年轻人已经累的气喘吁吁了,他还像没事一样。.
  .
  2009年5月和他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夫人去世后,亲人怕他伤心就劝他到故乡上海散心,他还是放不下绘画,7月天正热的时候他打开画架要去画外滩,为了取得观察外滩理想的角度,他一改平时的节俭,花大价钱住进了上海大厦的总统套房,在套房的大阳台上支了个遮阳伞绘画。尽管两个月来以为哀伤变得苍老了几分,身体大不如前,可是一到画架前他就完全沉浸到绘画的世界里,仿佛外面的世界与他无关,一连几天创作把皮肤都晒得蜕皮了,为了画出理想的云彩,他甚至连饭也不吃就等着夕阳落下,外甥女怕他饿着就在边上喂他几口零食充充饥。.
  .
  湖南油画教育的开拓者

  1961年,因为组织分配,这位上海人从杭州到了长沙的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始了三十年美术教育生涯,是他和同事们一起草创完善了这所学校的油画教研工作,并未湖南培养了大批的美术教育人才和创作人才。.
  .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83届油画专业学生李丝竹至今还记得三十年前的趣事,当时师生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有限,蔡老师也只有一套油画箱,因此每次来校上课都要背上他那重重的油画箱从长沙东面乘坐公交车到位于长沙西面的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上课,有一天在公交车上因为颠簸,画箱里颜料画笔哗啦撒了一地,调色板上的颜料扣到了一个乘客的身上,那人一看,连声叫着“怎么办怎么办!……”蔡老师就把那个乘客直接带进了美术学院的教学楼,一面一点一滴地为那个乘客擦洗衣服,一边和当时的系领导一起向那个乘客连连道歉…….
  .
  蔡吉民在教学中从不刻意去卖弄理论术语和观点,他喜欢“身教”,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和对油画技法和发展历史的细致讲解带领学生进入艺术的审美世界中。湖南师大美术系1976届学生徐立斌回忆说说着浓重上海普通话的蔡老师“在教学中总是给学生以鼓励,先对你的画在肯定很多优点的前提下再提出那么一点点改进的意见,这样即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效果又好又让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他长期主持美术系油画教研工作,画得好,又勤奋、谦和,所以有很好的示范效应,“在湖南师大任教几十年,湖南的大多数油画家和美术老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蔡老师这里受益非浅。”.
  .
  尽管平时并不以健谈著称,可一旦在油画艺术上打开话匣子,他可是和任何人都可以滔滔不绝说上半天,1999年开始跟着他学画的学生黄于纲回忆说蔡老师年近七十的时候还是喜欢和少年学子谈论艺术话题,到兴奋处还会来两杯啤酒,“有一次,他从北京来长沙,我接他到我的画室来看我的画,给出了很多意见,还有鼓励。那次很晚了,我们从后湖走到湖南师大美院教师楼,一路上谈艺术、淡生活。那夜那条路!让我感慨万分!我把他当作我最尊敬的老师和知己!除了敬重,更是深深的喜爱!”。


岁月无声八十回眸

  ——蔡吉民访

  “岁月无声——蔡吉民油画艺术展”将于2010年12月17日至2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著名油画大家蔡吉民先生已经八十高龄,这个展览不仅是他从艺六十年的一个总结,也是对他兢兢业业的教育生涯的回顾。.
  .
  蔡吉民先生1956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受教于著名油画家肖锋、全山石、汪诚一、费以复、庄子曼、于长拱等名师,1961年后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三十年,是湖南省第一代美术教育家。1991年蔡先生退休,多年的教育生涯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很多活跃在美术界第一线的艺术家都曾受惠于他生动的课堂教学。与此同时,他的艺术创作也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油画《刘昆和他的徒工》入选1964年第四届全国美展,油画《洞庭渔歌》参加了1980年湖南省美展,油画《编织西兰卡普的老人》、《倚窗的女子》、《缫丝女工》、《文工团员》、《穿灰绒衣的女青年》等作品参加了历届湖南省美展并分别发表于各类画册和艺术期刊,油画《仁》1991年曾赴美展出…….
  .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弟子遍及海内外的艺术家竟然还是第一次举办个人展览——痴心艺术的他一向不关心名利,而是不断地以新的创作来完善自己的艺术生命。1991年退休后,蔡先生的视野从室内移向室外,从人像写生转向风景和静物创作,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从朱家角温婉精致的小桥流水,上海奔涌不息的黄浦江,到山东磅礴大气的海景,从长沙的寻常街景到北京的静谧胡同,他随身带着画箱,把写生融入创作,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80岁仍去海拉尔写生

  记者:听说您刚刚从海拉尔写生回来,八十岁了还坚持户外写生,会不会让家人担心?.
  .
  蔡吉民:女儿虽然担心,但是我身体还好,沿路也有朋友陪同,他们都很支持我继续画画,因为这是我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爱好,在艺术上的我还要继续探索,只要走得动我就要去写生、去创作。这次到内蒙主要想去画草原风景,我去的一个叫朝阳屯的地方比较艰苦,那儿有个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我和几个朋友到那里以后,他们几个站在高处看,我看下面风景好,就沿着很斜很滑的路下去,从上面看下面很大,但下去以后视野就小了,我看到远处有一群牛在慢慢走,就画这个场景。但是,每一个坑下面都是牛屎和水,看来似乎是几十米远的路却走了半天,到了门前,牛群已散,只有一头牛不走,要吃我口袋里的玉米棒子。.
  .
  我们住在中俄边境线上的小镇恩河的老乡家里,它是中国惟一的俄罗斯民族乡,80%以上是俄罗斯族,他们家家户户养马养牛,牧民骑着马放牧。我临走前前一天路过一个地方的时候看到夕阳从云层穿透下来,很有绘画性,可是当时随行的人太多,我也不好意思停下来自己去画画。回宾馆以后我一直忘不了那里的风光,第二点早上五点起来包车去那里画画,那里是拍摄电视剧《敖包相会》的地方,是一个典型的牧场,早晨的彩霞一片片的,虽然没有昨天下午太阳透过云层那种透视感,但朝霞透过云层非常灿烂。我看到一群散落在草地上的马在吃草,原计划画两个小时结束,结果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写生,赶上了下午的班机回北京了。.
  .
  我们在恩河为了画放牧的牛群,雇了车去一个开阔的草地,那里的草地非常开阔,牛一路走,一路吃草,我一路跟着,牛群基本是不停的,有天有个例外结果在一个地方牛停了半个小时,正好给了我画牛的时间。.
  .
  记者:您的这批画都是现场绘制的?.
  .
  蔡吉民:都是现场画的,我去外面画画常常一待就四五个小时,可是有时候时间不够了画不完,就回来做一下补充,牛走得太快,也有拍的照片,可是我不爱根据照片画画,我觉得根据记忆来画更生动,照片只是一个补充。.
  .
  记者:因为你长期在南方生活,画的南方的静物多些,这几年在北京生活,也画过北京的风景吗?.
  .
  蔡吉民:2004年初到北京,开始住在亦庄,就出去画住处附近的一条河的风景,画河岸,还画了一些胡同,尤其是因为以前住南方很少见到北方这种大雪,下雪了觉得风景挺好看,所以画了一些雪景,都是现场写生,每遇上下雪天我就到岸边画上四个小时的雪景,然后回来根据记忆加工完成的。.
  .
  记者:您对目前油画市场的火爆有什么看法?.
  .
  蔡吉民:我对市场一窍不通,也不关心这个市场,作品也从来没有在市场上买卖过,对我来说画出一张好作品比钱更有价值,画画是我人生最大的乐趣。

  坚持写实和写生

  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您画过一些有名的革命历史画和工农兵题材的作品,现在都保存在那里?.
  .
  蔡吉民:当时都是响应号召创作,在浙美学习就开始画宣传画和主题性绘画,我在浙美三年级的时候画了革命历史题材的第一次党代会南湖会议,并在校内展出。1961年分配到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以后还创作过一些反映工农兵题材的主题性绘画作品,也没有保存的意识,像《刘昆和他的徒工》是1964年湖南省选送的三幅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之一,但是展完以后作品去了哪里我都不知道。.
  .
  记者:《刘昆和他的徒工》的创作过程是是怎样?.
  .
  蔡吉民:那时候讲题材先行,艺术要配合政治形势,要为工农兵服务,没有主题的就不是创作了,比如大跃进,我们也画了很多宣传画,油画单幅的也画。刘昆是当时湖南株洲田心机车厂的劳动模范,是湖南省军区创作组抽调我们搞创作,我自己选择画刘昆这个题材,然后去株洲田心机车厂体验生活,跟着他们一起干活,再构思创作出作品的。现在觉得画的有点幼稚,因为当时画的时间很短,不过当时《展讯》杂志还提到这幅作品是湖南送来的优秀作品。.
  .
  记者:1980年代以来油画界的探索多起来了,各种风格都有人开发,您也是从革命历史画、人物肖像画逐渐转向风景画,这也是时代的风气吧?.
  .
  蔡吉民:改革开放以后艺术创作的空间大了,很多人的艺术创作都有改变,我不喜欢跟着风气走,还是坚持写实绘画,还延续这一条路。因为我长期在学院教学,这不能玩什么花样,写实还是基础,而且我个人也喜欢写实绘画,虽然也从其他的艺术类型吸收了很多东西,但基础还是写实。.
  .
  我画画重视色彩表现力,我的老师都比较重视色彩,肖锋、于长拱、全山石,汪诚一等都是这样,绘画界也有“北派重造型,南派重色彩”的说法,我的老师都比较重视色彩的。我觉得肖像画在油画色彩的表现范围太窄,所以我想在色彩领域拓展,画些静物、风景,大自然里色彩的变化丰富多样,我就逐渐开始画风景画了。.
  .
  记者:因为您强调写生的重要性,而多数油画家把写生当作创作的预备阶段,这个转变是怎么形成的?.
  .
  蔡吉民:以前在学校教写生基础课,主要画人物肖像一类,基本是在课堂上对着模特和学生一起画,后来退休以后条件和以前不同,主要就开始画风景比较多一些,有时候也画自己的家里人的肖像。.
  .
  我以前接受的教育也是把写生和创作分开,认为写生是准备阶段,是习作,这主要跟传统的题材决定论有关,创作之前要去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然后设计构图再正式创作,所以写生就成了搜集素材的方法或者说基础训练了,可是1980年代以后我越来越觉得写生也可以创作,也是艺术家创造性的一种体现。好的写生创作并不是去模仿、复制对象,不是练笔,而是有个对对象概括提炼的过程,既要观察自然,又有主观的体验,要以形写神、写意,进行再创造。.
  .
  从历史来说,不论我国的传统绘画大师还是国外的油画巨匠,大家都是擅长写生的,徐悲鸿等老一代的人都是比较注重写生的,尤其是印象主义的画家特别注重写生,追求光色的效果,比如塞尚的静物画,莫奈的画也是写生,它们难道不是创作吗?.
  .
  记者:和写生这种创作方式相结合,你会有意选择一些题材去绘制吗?.
  .
  蔡吉民:我画的风景里比较多的是水,从小桥流水到大海都有,静物也画,比较喜欢画闪光的东西,比如画鱼、葡萄,他们的光泽很好。写生的过程中要经过观察,去感受和再创造,画出来的画是对客观存在的提炼,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有抒情的成分,不同于一般照相。.
  .
  苏式教育和看展览打下艺术基础.
  .
  记者:看你经历是年轻时先工作了一段时间才考浙江美术学院的,画画是受家庭影响比较大还是自己的选择?.
  .
  蔡吉民:我画画有家传的影响。我外公在清末做捕快首领,也能画几笔国画,父亲是画插图的,《辞海>上有他画的动植物及花木的插图,他也是个水彩画家。小舅是画老式连环画的,记得小时候我比较调皮,舅舅就画了一只老虎挂在墙上,我调皮的时候他就指着画说:你再闹老虎就下来吃你。.
  .
  后来在上海一边当工人,一边就想考美术学院。1955年我第一次报名考的是中央美术学院,当是素描考的是画石膏头像,我接受过素描训练,感觉画得不错,美院也决定要我了,可是体检的时候发现我患有血吸虫病,当时就说我不能带病上学,老师就说明年再考吧,我就去住了一个月医院,病治好之后,第二年浙江美术学院先来招生,当时主张大学向工农开门,我通过上海劳动报社推荐报考的,考试的时候是画伏尔泰的石膏头像,考专业的时候有三个小时,我画的时候记得监考老师就在我身后看我做画的过程,旁边有个学生不是看着石膏画画,而是边看我的素描边画,老师看到后就把他调开,不让他抄我的,后来我还看到老师单独把我画的拿出来,就感到自己应该是考上了。后来解放日报上还有报道,因为当时工人考上大学非常不容易。.
  .
  记者:虽然浙美有林风眠、吴大羽等留法派艺术家的背景,但1950年代中国受苏联影响比较大,当时哪些画家给你的影响比较大?.
  .
  蔡吉民:我的老师里如肖锋、全山石都是留苏的,其他老师都是出自马克西莫夫训练班的,受到苏派的影响较大,当时我们全国都受到苏联的影响,但也有留学法国、日本的画家,比如留学法国的颜文梁经常来给我们做讲座。当时美术学院执行的都是契斯恰科夫教学法(契斯恰柯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彼得堡美术学院教授,他开创的系统素描教学方法对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术教育影响很大。),这种契斯恰科夫教学法讲究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实行严格科学的技术训练。从人物开始,大一每天四小时课,两小时画素描,两小时画油画,二年级开始就全部画油画,一直到毕业,也有辅助的透视学、解剖学的训练,上解剖课老师还带我们去医院看尸体,讲解什么是表层肌肉,什么是深层肌肉,现在回顾起来,我感觉对人体构造讲解得比较多,对人体结构与人体运动、造型结合的研究不多。但总的来说还是很有用的。.
  .
  除了上课,看展览对我们学习的帮助很大,老师经常带队去上海看展览,一去就一周、十天,当时国外来的比较重要的展览都看过,比如1956年看过门采尔的素描展(1956年10月十九世纪德国绘画大师阿道尔夫•门采尔的二百多幅素描原作先后在北京苏联展览馆、上海等地展出。),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感到兴奋,引起学习的高潮,我们在课堂上写生都学门采尔的方法去画。.
  .
  总体来说,课堂上的苏联教学体系和看展览学习的东西养成了我的艺术,在课堂上老师讲列宾、苏里科夫这些人的油画如何如何,看到原作以后的启发更大、更直接,后来改革开放以后看到了更多的展览,印象派对我的影响也很大。.
  .
  记者:能具体谈谈印象派对你的影响吗?.
  .
  蔡吉民:改革开放以后展览进来的更多了,1977年看过在北京和上海举行的《19世纪法国农村风景画》(从法国的48个博物馆借来的88幅精品)、198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美籍犹太石油大亨阿曼德•哈默(ArmandHammer)的收藏展、毕加索画展、巴比松画派画家作品展等,我比较喜欢印象派的风格,他们对色彩、对写生的强调与我的兴趣是一致的。.
  .
  记者:在三十年的美术教育中,您坚持的也是扎实的写实训练的教学体系吗?.
  .
  蔡吉民:刚到湖南师大也是和美术学院一样的教学体系,后来又加入了师范教育方面的内容。我在美术教育中也主张首先要画准确,进一步要画得生动,这已经有了主观意识的参与,这里要发挥形象思维进行再创作,不是完全的模仿了,再进一步就是深刻,达到以形写神的高度。.
  .
  1980年代我还参加过法国宾卡斯古典油画技法传授班,是湖南美协组织的,实际上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学过古典画法,先做素描底,然后层层加罩细薄的透明色完成的传统画法,我学习这种技法,主要是开阔视野,个人并没有应用,因为我还是喜欢一次性直接画法,而且,我的性格是喜欢一口气做下去,喜欢“写”而不是去抠、点,画画时抒发自己感情的方式,所以要大笔画之,抒情写意。



河畔雪景 2004

  蔡吉民艺术观点自述.
  .
  我热爱大自然,崇尚油画的写实,注重油画色彩色调的表现力,并力求形与色的完善结合。我喜欢用大笔触去抒情写意,使画作更具表现性和绘画性。.
  .
  我欣赏委拉斯贵支、伦勃朗的造型,印象主义莫奈等的光与色的呈现,凡高、布纳尔的色彩对比表现性,对苏俄的现实主义绘画也情有独钟。我受过学院派绘画扎实严格的基础训练,通过长期的创作绘画实践逐步发展了自己的艺术个性。我认为,艺术是有包容性的,应该融传统与现代、古典与现代于一炉;艺术教育同样有很强的包容性,要自然地结合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因此,我坚持学习传统、包容现代,并在创作中融入民族元素。我曾参加湖南省美协组织的法国宾卡斯古典油画技法传授班及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马利达的培训班,这成为了在我的绘画艺术里架起古典与现代之间的桥梁。我还运用民族民间图像元素进行了创作探索。.
  .
  学习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彻底的改变自己的艺术个性,学习和吸收是为了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艺术个性。我的油画主要采取直接画法,强调写生的瞬间印象,讲究外光,也注意对古典透明画法的吸收借鉴;例如作品《刀鱼》、《仁》这些图像的节奏与运动具有抽象的表现意识;《编织西兰卡普的老人》中蓝色图案的对比呼应的关系也有别具匠心的安排。.
  .
  我坚持直面生活写生作画,通过不间断的观察、发现、感受和表现这一过程,纯粹自己的绘画语言,激发创作的灵感。一副好的写生往往具有形象的直接生动性,甚至典型性。我痴迷于现场作画,如《缫丝女工》、《编织西兰卡普的老人》都是在现场写生后适当加工完成的,真善美是画家永恒的主题,我画过不少叙事性和情节性的绘画,现在我更愿意从肖像、静物、风景等方面纯粹自己的绘画语言,拓展自己的题材范围。.
  .
  单从绘画的技法层面来讲,我认为画画就是画关系,要讲究形式美的法则,因为形体和色彩其构成和表现形式都具有内在规律性,也符合大自然的对立统一法则。因此画画的过程也就是在一定的审美观念指导下进行不断的探索这种关系的过程。



故乡 2009

  蔡吉民艺术简历

  蔡吉民,汉族,1930年10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吴兴。中共党员,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1956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61年毕业后,在湖南艺术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长期担任油画教研室主任,从事油画、素描和创作教学30余年。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学报;早期有素描作品发表于《连环画报》,获全国职工画一等奖;油画《刘昆和他的徒工》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洞庭渔歌》在湖南省美展获奖;油画《仁》曾赴美展出;《女人体》发表于《20世纪国际美术精作博览》及《当代油画》大画册;《编织西兰卡普的老人》入编《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苹果》发表于《世界美术集》。1998年有10幅油画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批国际互联网展示。.
  .
  1930/10 出生于上海;.
  .
  1938/3~1942/9 在上海南洋女中附属小学读书,因生母1935年去 世,抗日战争爆发,父亲多次面临失业,被寄养在 姨母家;.
  .
  1943/7~1945/7 在上海朱家角一隅小学读书,并受教于书法家沈名 昶,曾参加县书法比赛,获第一名。父亲在朱家角 城隍庙前靠画擦笔照相度日;.
  .
  1946/3~1949/3 抗日胜利,寄养在外婆家,在上海青年中学读书;.
  .
  1949/8~1956/9 在上海新民化工螺丝厂当技工,化验员,工会主席;.
  .
  1951 参加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盛铎举办的青年会美术 班,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素描、色彩,持续学习了两 年;担任上海劳动报社美术通讯员,特约美术记者;.
  .
  1955 参加上海华东师大报考高等学校文化补习班,脱产 三个月;.
  .
  1956 上半年调上海江宁区五金木螺丝行业负责工会工 作,实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素描《只 只螺丝钻得准》发表于《连环画报》,并获得全国职 工画一等奖;素描《磨工具》发表于《上海劳动报》; 参加上海职工美展,获优秀奖;.
  .
  1956/9~1961/7 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 五年,师从肖峰、全山石、汪诚一、费以复、庄子 曼、于长拱等老师;期间担任油、雕、版、国四个 系的年级大班长以及油画系团支部书记;.
  .
  1958~1959 全院五好学生;在学期间曾创作油画《第一次党代 会南湖会议》;校内展出油画《革新者》、素描《新 安江工地速写》;油画《抬石》、素描《检修》发表 于《新安江水电站工地写生集》;.
  .
  1961 毕业创作油画《舟山渔汛》在浙江省美展展出;油 画《撑伞的女孩》入选代表浙江美院五年级学生课 堂写生作业赴广州美院等兄弟院校交流展出(五年 级代表作共二张,本人入选一张);.
  .
  1961 分配在湖南艺术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担任油画、素描、创作、论文辅导等教学工作;.
  .
  1962 油画《湘江河畔》、《运动员》、《少女肖像》(湖南省 群艺馆收藏)参加湖南省美展;.
  .
  1963 担任油画教研室副主任,并参加湖南省长宁县农村 社教;.
  .
  1964 在株洲田心机厂体验生活,创作油画《刘昆和他的 徒工》,在《湖南日报》发表,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 《美术》杂志作评论报导;调湖南省军区创作组 创作表彰先进人物的油画;.
  .
  1967 与丁素秋结婚;去欧阳海部队为先进人物创作组画;.
  .
  1968/10~1969/2 担任湖南省工农兵美术干部油画培训班主导教师;.
  .
  1970 在湖南师大平江基地参加劳动半年;.
  .
  1974/9~1975/7 在湘西搞农业学大寨,并带学生进行现场教学;素 描《人物画步骤图》4幅刊于湖南省编美术教材; 素描《人物及风景速写》2幅发表于《革命文艺》;.
  .
  1975 为文家市毛主席革命活动纪念馆创作历史画《毛主 席在前敌委员会上》,在文家市纪念馆陈列展出,湖 南省电视台进行了报道;.
  .
  1977 合作油画《你办事我放心》;.
  .
  1978 晋升讲师,通过民主选举担任油画教研室主任(湖 南日报报道);.
  .
  1979 油画《女孩》发表于《湖南日报》;油画《女孩》、 《文家市民兵》、《木偶演员》、《少女肖像》在湖南 展出,湖南省电视台播映;油画《渔家女》、《文工 团员》参加昆明展出的《湖南风光展览》;.
  .
  1980 素描《老教师》发表于《湖南画报》1980年第九期; 油画《洞庭渔歌》发表于《湘江文艺》1980年6月 刊,参加湖南省美展,获二等奖;油画《上海九江 路》、《文家市小景》、《探索者》、《青海女学生》、《倚 窗的女子》、《政治教员》参加湖南省美展;受湖南 省美协聘请担任美展的评选委员;赴北京参加《制 定全国师范院校油画教学大纲》会议,为大纲主要 起草人之一;加入中国共产党;《略谈油画技法之演 变》发表于《湘潭日报》1980年12月14日刊;.
  .
  1981 油画《湘江残雪》、《上海九江路》、《洞庭老人》发 表于《湖南画报》1981年第三期;油画《数学家侯 振庭肖像》参加湖南省美展;素描范画《解放军头 像》、《老人头像》发表于《素描初步》;.
  .
  1983 油画《穿灰绒衣的女青年》,应邀参加广州美院刘盛 夫、徐坚白教授举办的油画联展;油画《思》参加 湖南省首届油画展;.
  .
  1984 油画《编织西兰卡普的老人》参加湖南省美展,发 表于《文艺生活》1985年5月刊;担任湖南省美展 的评选委员;.
  .
  1985 油画《山里人》、《倚窗的女子》、《穿灰绒衣的女青 年》发表于省刊《生活方式》第六期;撰文《光色 辩证谈》发表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四期;.
  .
  1986 油画《倚窗的女子》、《中学生》发表于湖南教育中 学生杂志;.
  .
  1987 晋升副教授,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1989 担任湖南省中学及中等师范学校的职称考评及培训 工作;参加省美协组织的法国宾卡斯古典油画技法 传授班;.
  .
  1991 退休。油画《带花背景的女人体》发表于《现代油 画》,《二十世纪国际美术精作博览》96年版;参加 由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马利达教授举办的培训班 三个月;创作油画《仁》,进行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 表现手法结合的探索,入选赴美国参加现代绘画交 流展;.
  .
  1996 被聘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
  1997 油画《编制西兰卡普的老人》发表于《世界当代著 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亚洲艺术家》新加坡版 画册及《湖南美术50年》;油画《鱼》发表于《中 日现代美术通鉴》获发表金奖;《苹果》发表于《世 界美术集》;.
  .
  2001 油画《画家夫人》发表于《油画肖像》画册;.
  .
  2008 油画写生9幅(含《刀鱼》、《窗台紫花》、《老账房》、 《缫丝女工》等)发表于《当代视觉艺术博览》(国 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

  2009 油画《水乡》发表于《解放日报》(2009-7-13);



专家学者讨论蔡吉民艺术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

  由于性格和爱好的驱使,也由于教学的需要,(蔡吉民)他始终心仪写生。写生,按照古典学院派的观点,是艺术创作的辅助手段,不是独立的艺术创作。而这种看法受到现代人们的质疑,因为写生同样需要艺术家的才能与智慧,也具有创作的品格。优秀的写生作品,其独特的艺术生动性,是其他品类的绘画创作难以比拟的。对依赖于在客观物象的描写中展示作者思想与感情的写实油画来说,写生尤为重要。蔡吉民通过对绘画史的学习和在实践中获得的体悟,加深了对写生的理解,便矢志不渝地在写生中探讨油画艺术的奥妙。他喜欢在现场作画,他把现场的直接写生概括为“观察、发现、感受和表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炼自己的绘画语言,追求“形象的直接生动性”。形象的直接生动性依赖于作者的敏感、机智和临场发挥的能力,关乎到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对象融合的程度。他说,他的许多得意之作,如《缫丝女工》、《编织西兰卡普的老人》,都是在现场写生之后经过适当加工完成的。确实,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动态之中,这和那些醉心依靠照片描摹人物形象的油画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人们在这些作品中不仅看到了作者由表及里的洞察力,还看到他出色的语言表现力:造型的准确,笔触的肯定、流畅、利索而富于变化,色彩、色调的微妙而丰富,细节与整体关系的协调与统一,更感受到他笔下饱含的真挚感情。.
  .
  蔡吉民虔诚地以自然为师,执着地在客观物象中发现美。他画人物肖像,不论面对的是亲朋好友,还是普通的工人农民,都以谦和与尊重的态度描写他们,在作品中显示他们的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揭示他们内在心灵的动人之处。他画静物和自然风景,也以平实和质朴的语言揭示大自然的美感。他在把握和表现对象时,十分忠实于自己的直接感受,从而在表现时敢于和善于大胆取舍,有所强调和偏重,以寄寓自己的主观情感。他酷爱写实的绘画语言,重视形与结构的表现,但他不吃偏食,乐意广泛地从现代艺术中吸收营养,以丰富写实油画的艺术感染力。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感觉到欧洲古典绘画、印象派和表现主义以及俄罗斯绘画的影响,还看到中国传统文人画写意的笔法,但这些元素都被他融入在质朴无华而富有深情的个性风格之中。针对中国写实油画对色彩的忽视,他着重研究造型与色彩的关系,以使形与色有机融合,力求以色造型。.
  .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汪诚一:

  老蔡说他喜欢用大笔触写意的手法来作画,这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表现人物肖像,他能用大笔触表现形,而且使形和色取得和谐到位,没有相当的造型基础和对“以色造型”的实际能力是远远做不到的。他的成就正在这里。如静物画“阳光下的紫花”、“鱼”、“俯视的静物”、“刀鱼”等,人物画则有“倚窗的女子”、“缫丝女工”、“文工团员”、“中学生”、“编制西莱卡普的老人”等,都是无可挑剔的成功之作。.
  .
  中国的油画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写生被忽略,近几年才被人们重新提起,于是有不少文化单位邀请画家们四处写生,这无疑对促进中国油画直面生活是十分有益的,但这类活动时间短促,有的画家更是偶尔为之,极少有好作品。老蔡不同,他是倾其一生,数十年的努力,全身心的投入。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不论做什么,只要认定一样事情,坚持下去,不断耕耘,总是会做出成绩的。”老蔡认定写生,并把它做到底,尽管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却终于让我们看到了平常中的不平常,给人们带来了优美的艺术享受。

  深圳大学设计艺术研究所所长、湖南大学艺术设计系主任龙兆曙教授:

  蔡老师本人作画结构准确,下笔奔放,功夫特别扎实,个性很是张扬。他的许多作品至今我都能记忆犹新。我印象中蔡老师很勤奋,写生作品极多。与众不同的是,他喜欢把写生当做创作,作画时很投入,观察力更是超强,往往能在短短的写生时间段里精确把握住对象的精气神,使之具有写生中难有的深入,创作中难有的生动,风格独具,是20世纪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的难得的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经典性代表之作。.
  .
  蔡吉民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兴:.
  .
  蔡吉民先生接受了苏派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的训练,又承继了浙江美术学院以色彩进行塑造的特点,扎实的写生素描基础在他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尤为独特的是,在近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蔡先生对写生创作情有独钟,他的油画主要采取直接画法,强调写生的瞬间印象,讲究外光,注重在创作现场一次完成。因此看蔡先生的画作,总有一种活泼泼的生气,使人能够立即感受到凝聚在那一瞬间的描绘对象。.
  .
  蔡吉民先生的艺术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的教学阶段,这个时期以人物肖像为主,和他的教学实践密不可分。这个阶段他创作了不少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作品,如参加了1964年全国美展的《刘昆和他的徒工》、1975年创作的《毛主席在前敌委员会上》以及1977年创作的《你办事,我放心》,可惜这些作品的原作已经散佚,只留下部分作品照片;不过,《缫丝女工》、《编织西兰卡普的老人》、《倚窗的女子》等作品,都是凝结了那个时代人们独特的精神面貌的佳作。.
  .
  第二阶段是1991年蔡吉民先生退休到2000年左右。这个阶段,蔡先生逐渐淡出教学生活,把视野从室内转向室外,从芸芸众生逐渐转向了都市与自然。从朱家角温婉精致的小桥流水,上海奔涌不息的黄浦江,到山东磅礴大气的海景,从长沙的寻常街景到北京的静谧胡同,他随身带着画箱,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把写生融入创作,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十年里,蔡先生不断思索自己的油画道路,将自己的写生创作实践过程总结为“观察,发现,感受,表现”四个步骤。《水乡》风景系列以及《鱼》、《玉兰花》等静物油画成为他这一阶段的代表作。.
  .
  2000年,蔡吉民先生七十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的蔡吉民先生厚积而薄发,真正开始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大笔挥洒,以情写景,恣意汪洋,《故乡》的水墨淋漓,《黄浦江》系列的情景交融,《草原之晨》的宁静优美,都有一种强烈的张力,吸引大家的目光。.
  .
  今年已经八十整的蔡先生,6月让女儿开车一个多月,辗转在舟山群岛,画出一批笔力老辣而又气息清新的新作;今年9月,他又跑到海拉尔呆了半个月,创作了一大批草原风景画。每一个和蔡先生聊天的人,都会折服于他旺盛的精力和深刻的艺术洞察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蔡吉民先生以这样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再一次用他的虔诚、执着和热情将我们引进了艺术的圣殿,而他,依然走在艺术探索的最前列。

→ 虚怀斋藏中国书画精品展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幕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业务联盟

关于我们

商业合作

广告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meishujia.cn,All right

客服:  010-51252748 81935076  86238118  13366838869   QQ:424753128  529512899

北京市宣武区虎坊路19号院(陶然北岸)10号楼1803室     邮编:100052 [信函]
北京市宣武区南新华街6号(琉璃厂)                    邮编:100052 [信函]

 E-mail:meishujia2002@126.com    meishujia.cn@163.com   京ICP备05056048号 

 

Powered by NetOS 2.7 © 2003-2013 mbs&Admin
Processed in 0.081(s)   0 queries memory 2.21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