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中国美术家唯一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大学生

紫砂网

北京

山东

湖南

上海

江苏

海南

重庆

天津

河北

河南

山西

陕西

甘肃

宁夏

黑龙江

新疆

内蒙

吉林

辽宁

湖北

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浙江

西藏

四川

福建

江西

香港

澳门

台湾

安徽

总站首页  美术论坛  名家导航  艺术资讯  美术展讯  艺术机构  书画家名录  艺术家  网站相册  在线销售  名家画廊  名人访谈 
画院画廊  精品画廊  网络电视  名家展销  名人印鉴  美术史论  本站收藏  艺术院校  艺术流派  鉴赏常识  各地书画院  友情联接 
网站建设  评论家说画  网上美术馆  本站组委会  市场风云录  写生基地  美协联谊  法律顾问  扇面大展 

    本站艺搜

简体版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谈杜中良山水画中的”三远”杨小薇/文


上传时间:2009年01月17号 【关闭】【返回

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精辟论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三远法最大的特点是注重空间结构,并且把“远”作为空间和时间的表现核心。画家杜中良正是仰仗这一传统的构成法则与“天人合一”的古老文明精神契合,崇尚无限大的空间,而“远”最能延伸时空的无限感,也最能表达杜中良所追求的那种境界。

所谓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 巨大陡峻的山峰充满整个画面,扑面而来的是咄咄逼人的雄浑之势,山形硬朗挺拔,仿佛一种无形的威严,仰视间让人崇敬而凛然。杜中良先生为达到这一观赏效果,别具匠心的处理了质与实、远与近、远取其势的关系,尽最大可能的扩大视野,一如作者站在对面的高山之巅平视这雄浑无尽的壮观景色,这种把近景推远的手段,因善于“容势”而造成气势磅礴的视象。但是如果一味大处远处着眼,势必会淡化许多精彩的细节而失之空泛,更难以造成“山从人面起”的高山仰止之情。为此在局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他又力求“小中见大” “近处其质“在具体描绘时极情尽致地把远山拉近,不厌其烦地表现它的雄强与坚劲,刻画它的千变万化的结构与美不可言的肌理,仿佛以最大的努力吸引观赏者注视这无比充实又唤起人们感情的片段,加以在空间处理上对焦点突视处理的摒弃,对“丈山尺树”传统比例的运用,令观赏者似乎总是站在山脚下而仰望壁立的群山,象欣赏北宋范宽的山水画一样,产生“远望不离坐外”惊叹!杜中良先生的画构图幅幅饱满,巍然耸动的群山在莽林玉树与云涌泉奔的陪衬下显示了巨大的体量感和无尽的空间感。古代文人画家偏爱的无画处不见了,靠文学语言拓开画境的长篇题诗省略了,剩下的只是在晦明变化中山石的细密错综的结构;只是在空间中起伏的笔笔不苟的密林;只是时浓时淡、若聚若散的流云;还有时分时合、跳跃奔流的溪泉,面对这高度概括的理想化的山水,却仿佛置足于身经目历而目不暇接,充满可视细节的实境之中,在《太行魂》一图中:迎面耸立、雄壮浑厚的大山头被置于画面的主要位置,顶天立地,极具质感,造成一种憾人心魄的视觉效果,千岩万壑、深涧曲折,山峰耸立,险不可攀;山腰间烟云缭绕;山谷飞瀑如练,直落千尺,山下空濛一片,全幅体势错综,境界壮阔,山脚流水潺缓,几个红色的瓦房进入画面点出画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景物安排,层出不穷,但都从现实中来,其中生活与自然息息相通,正是画家隐于洪谷的审美趣味。在画面的处理中,杜中良不为小节所拘,以得其大意而表现出一种整体的气象。在表现上,他注重高远的势与笔墨的关系。对于笔墨他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和感觉,这种感觉也就是古人常说的那种非生而知之的内容,尽管这之中也有习而知之的努力。中国的笔墨在“墨分五色”的简单陈述中,强调表现与对象的关系,并突出在画面上的变化。画家杜中良不仅悟到了笔墨的高妙之处,而且以不遗余力的努力,建设自己的技术基础,使自己的笔墨能够表现出那高远的气势和山高水长的意境。

所谓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山水画中,平远构图的表达往往是:淡墨轻岚,用笔圆浑,缥缈轻逸。“平远”在审美意向上的平和与舒展,从心理的层面上仿佛把空间的有限变为无限,空间的层次由此有了可“小题大做”的基础。山水画中不多的笔墨蕴藏无穷的气韵,使得笔墨不局限在尺幅之间,而洋溢于视野之外。在《秋山红叶》这幅画中杜中良先生以水为媒,自然衔接空间的变换,呈现一定地域范围内相对舒展和平缓的意向。水是柔体,更适合因地制宜,可随同空间的需求而变换身份与性格。宽泛的水,有容乃大,几叶小舟在其间点染,是一种沉静与浩瀚;局促的水,跳跃在山、石间,飞溅出生命的浪花,是一种欢畅与淋漓;平直的水中,看山的繁复;曲折的水边,听寂静的人声。

所谓深远,是指远山的情形。历代山水画家都强调“三远惟深远为难”(清·费汉源)。中国古代画论里谈及山水时,多论述远山:“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唐·王维传);“远山用染不用皴,画家都以为易事,岂知安放高下妥帖,正一幅之眉目。其间宜尖,而我反平,宜平而反突……其染处亦须一面染到一面染不到,乃无板痴之病。又古人画淡墨远山之外,复画浓墨远山者最多……”(明·唐志契)“远山为近山之衬贴”,“使观者望之极目难穷,起海角天涯之思”(清·唐岱);“远山愈远者得云气愈深”,“远山以收远景”(清·郑绩)。

从中国历代山水画家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可以感知,关注深远是一脉相承的,代有进取。与其说远山体现、拉伸、扩大山水画的空间感,不如说它的艺术价值在于开拓并开阔山水画的意境,杜中良先生的画总能把人的视力和思想引向远处,或远至灵霄,或远至天际。总之,要远离尘俗和烦嚣,而随着山的远把人带到远的境界,使人生被凡俗尘嚣所污渎了的心灵,得以暂时的清洗、酥换。”正是这种“远”才形成了人与天地相通相感的一片化机,使苍苍茫茫。无尽无限的情趣和奥妙也尽藏于山水画中,人的精神也得以充实了。思想随着山水的‘远’无限地飞越,直飞越到‘一尘不染’的境地,就是‘淡’、‘无’和‘虚’的境地。”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可以发人灵性,虚静心怀,滋养元气,陶冶情操,可以使观赏画者,在潜移默化中复归自然本真,具有完善人身心的作用。如明代董其昌所云:“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画禅室随笔》)。正是这种生机之供养,诱发了人的蓬勃向上之气。优秀的山水画作品中美妙的意境在陶养人们精神的同时,也启发着人们对天地自然,对生活,人生的热爱之情。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杜中良先生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平远"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从他的画中读到的感受!

                                                                                         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杂志编辑:杨小薇

                                                                                                                           2008年10月15日

→ "景景相连" 仿真《圆明园四十景图卷》面世(图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业务联盟

关于我们

商业合作

广告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meishujia.cn,All right

客服:  010-51252748 81935076  86238118  13366838869   QQ:424753128  529512899

北京市宣武区虎坊路19号院(陶然北岸)10号楼1803室     邮编:100052 [信函]
北京市宣武区南新华街6号(琉璃厂)                    邮编:100052 [信函]

 E-mail:meishujia2002@126.com    meishujia.cn@163.com   京ICP备05056048号 

 

Powered by NetOS 2.7 © 2003-2013 mbs&Admin
Processed in 0.086(s)   0 queries memory 2.033(mb)